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人员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时间:2024-06-26 10:33:5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54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人员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


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人员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泸市府发〔2001〕2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泸州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人员奖励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三月六日



泸州市现役军人立功受奖人员奖励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激励现役军人安心服役,建功立业, 根据《四川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励对象
  按《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泸州籍的现役军人被授予荣誉称号、记功和评为优秀士兵 者,驻泸部队的现役军人被授予荣誉称号和记功者,可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三条 奖励标准
  (一)荣获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者给予50000元人民币奖励;
  (二)荣获大军区和各军兵种授予荣誉称号者给予10000元人民币奖励;
  (三)荣立一等功者给予3000元人民币奖励;
  (四)荣立二等功者给予1000元人民币奖励;
  (五)荣立三等功者给予200元人民币奖励;
  (六)被评为优秀士兵者给予50元人民币奖励。
  泸州籍和驻泸部队的现役军人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者的,给予10000元人民币奖励。
  第四条 奖励办法
  (一)荣获各种荣誉称号、追认革命烈士者,由市人民政府实施奖励;
  (二)市区域内的驻泸部队(不含县、区人武部、消防大队和武警中队)的现役军人记功者,由 市人民政府实施奖励; 
  (三)各县、区人武部、消防大队、武警中队和各县的驻军(警)部队的现役军人记功者,由所 在县、区人民政府实施奖励;
  (四)泸州籍的现役军人荣立一、二等功者,由入伍所在地的县、区人民政府实施奖励;
  (五)泸州籍的现役军人荣立三等功和被评为优秀士兵者,由入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实施奖励。
  第五条 奖励依据
  泸州籍现役军人以所在部队发出的喜报和通知书为依据,驻泸部队的现役军人以部队团以上 单位提供的荣获荣誉称号和记功的证明为依据,实行一次性奖励。
  第六条 奖励经费由负责实施奖励的人民政府解决。
  第七条 其他人员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者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八条 奖励工作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出入境能不能算人身自由?

刘建昆


  袁裕来律师认为限制出境是限制人身自由。确实,按照宪法学的理论,似乎出入境自由是一种人身自由;但是除了欧盟,在任何国家,都很难说出入境是一种彻底的自由行为。现代国家普遍设立边境制度,对自然人出入本国边境的行为进行许可管制,这种管制是以护照、签证、边检等行政行为共同完成的。过去,有一种论调,认为相关的行为如给外国人发签证是“国家行为”而不具有可诉性,而实际上,两国边检机关需要对出境当事人是否持有所去国家的签证却都有审查权力。

  历史上,出入境确实曾经自由过,但是目前,边境已经远非“国界线”这么简单,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制度,包含了出境许可(护照)、入境许可(签证)、指定口岸通行、边防检查等一系列的制度,缺少任何一环都构成偷越国境。自然人的出入境(越境)往往需要两国相关部门共同许可完成的复杂程序,恐怕很难再视为一种纯粹的“天赋人权”的人身自由权。

  限制出境,在边防检查机关一般称为“边控”,这是一种列入黑名单的做法。如果当事人没有实际上的出境行为,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实际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甚至是秘密的,当事人可否因此而获得告知和救济,当年我在给有关法规草案提意见的时候,曾经加以考虑过,但也没有什么妥善的办法。而一旦当事人事实上出境受阻,其救济也是个麻烦事。因为我国边防检查机关组织出境行为在行政法上是一般监督检查还是独立行政许可尚没有定论。而如果要对此救济,列入黑名单行政机关和边检机关是不是都应当成为被告?我有一篇文章《人员越境若干理论重构》曾主张独立许可。

  另外,在边境控制之外,还有一种更早的黑名单,就是办护照的时候黑名单上的人不给办护照。这种情形与边检的边控行为实际上是类似的,只不过提前到了发放护照的部门——如果发放护照也受《行政许可法》约束的话,还是可以救济的。

二○○九年十月九日





三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三明市区市民旁听会议的暂行规定

福建省三明市人大常委会


三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三明市区市民旁听会议的暂行规定


(1999年11月24日三明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一、为了拓宽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广泛集中民智,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以法治市进程,实行三明市区市民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

二、市民可旁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与人民群众有密切关系的议题。

三、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根据会议审议议题设5-10位旁听席。

四、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在会议召开半个月前,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公布报名人数、办法、时间、地点及会议旁听的议题。

五、旁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凡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纪守法的本市区市民,持身份证,均可以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名。报名时须填写报名登记表。

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参加旁听的市民,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通知本人。

七、会议召开前四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织旁听市民阅读会议有关资料发给旁听证,并告知参加旁听会议应注意的事项。

八、旁听市民应持身份证,凭旁听证准时到会,在旁听席就座,遵守会议和各项规定和纪律。

九、旁听市民可在会前围绕常委会审议的议题,征求群众的意见,所征得的意见以书面形式,于会前两日,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十、旁听市民对会议有关报告和审议等事项有意见和建议的,可以书面材料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将旁听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后转有关单位处理。有关单位应认真研究办理,并向旁听市民作出书面反馈。

十一、在三明投资的港、澳、台同胞申请旁听会议,参照本规定办理。

十二、本规定自通过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