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商业部门消防设备、器材配备标准暂行规定

时间:2024-06-28 02:00:5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71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业部门消防设备、器材配备标准暂行规定

商业部


商业部门消防设备、器材配备标准暂行规定

1988年7月12日,商业部

第一条 为了加强商业部门(含供销社,下同)的消防安全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提高自防自救能力,确保人民生命、商品和设备的安全,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列标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商业部门建筑结构、经营、储存商品的种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扑灭初起火灾,所必须配备的标准。
第三条 本规定主要适用于商业部门的通用仓库、营业场所。饮食服务行业、商办工厂(场)及其附属设施的消防设备、器材的配备,可参照执行。
经营、储存鲜活易腐、化学危险品、棉麻、鞭炮等商品的专业公司、商店和仓库,其消防设备、器材的配备,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各类消防设备、器材按附件一、二、三的要求配备。营业场所的附属仓库及其他用房,参照营业场所的标准配备。各地还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消防站。
建有消火栓的仓库和营业场所,供水压力不足的要增添加压设备。
露天储存商品的货场,按常年平均储存吨数,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设置消火栓和消防储水。距库区二百米以内有自然水源,全年达到消防储水要求的,可不再建消防储水设施,但要配置相应的供水设备。
第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营业、储存设施,要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配备消防设施、设备和器材。同时,要把先进的消防设施列入基建计划。对现有营业、储存设施也要逐步实现消防现代化。其标准是:
(一)营业面积超过五千平方米的企业和占地面积六万五千平方米以上的仓库,警消人员要配备无线电对讲机。
(二)营业场所和仓库,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安装自动报警或自动喷洒设备。
用电线路都要安装漏电报警器。
第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如国家发布新的规定,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委、商业厅(局)、供销社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并报部备案。
附件一 商业部门通用仓库消防设备,器材配备标准
----------------------------------------------------------------
| \ 配备标准 | 灭 火 器 |
| \ |--------------------------------
|仓库总面积 \ | 小 型 | 大 型 |
|--------------------------------------------------------------
| |1个/50平方米 | |
|500平方米以下 | | 自定 |
| |不少于4只 | |
|--------------------------------------------------------------
| |不少于 | |
|500--1000平方米 | | 自定 |
| |1个/50平方米 | |
|--------------------------------------------------------------
| |不少于 | |
|1000--5000平方米 | |1--2个 |
| |1个/100平方米| |
|--------------------------------------------------------------
| |不少于 | |
|5000--10,000平方米| |2--3个 |
| |1个/120平方米| |
|--------------------------------------------------------------
| |不少于 | |
|10,000平方米以上 | |3个以上 |
| |1个/150平方米| |
----------------------------------------------------------------
--------------------------------------------------------------------------
消 防 供 水 |避 雷| |
------------------------------------------------------| |备 注|
消 火 栓 | 加压设备 |消防泵 | 消防储水 |设 备| |
------------------------------------------------------------------------|
| | | | | |
| | 自定 | 自定 | | |
| | | | | |
------------------------------------------------------------------------|
按“规范”要| 压力、流量、| | | 根据储| |
求设置 |不足的要增加 | 1台 | 60吨 |存商品情| |
|压设备 | | |况自定 | |
------------------------------------------------------------------------|
| | | | | |
同 上 | 同 上 |2--3台|120吨以上| 有 | |
| | | | | |
------------------------------------------------------------------------|
| | | | | |
同 上 | 同 上 |2--4台|150吨以上| 有 | |
| | | | | |
------------------------------------------------------------------------|
| | | | | |
同 上 | 同 上 |2--5台|400吨以上| 有 | |
| | | | | |
--------------------------------------------------------------------------
说明:1.容积10公升、容量10公斤以下的为小型灭火器,高于以上标准的为大型灭火器。
2.配有消防车或装有自动喷洒设备的仓库,灭火器和消防泵的数量可减少20%。
3.消防泵的出水量不少于30吨/小时。
4.现有通用仓库的消防储水按此表配备,新建、扩建、改建仓库的消防
储水要求见附件四。
附件二 商业部门营业场所消防设备器材配备标准
----------------------------------------------------------------
| \ 配备标准 | 灭 火 器 |
| \ |--------------------------------
|营业总面积 \ | 小 型 | 大 型 |
|--------------------------------------------------------------
| |1个/50平方米 | |
|500平方米以下 | | 自定 |
| |不少于4只 | |
|--------------------------------------------------------------
| |1个/80平方米 | |
|500--2,000平方米 | |1--2个 |
| |不少于10只 | |
|--------------------------------------------------------------
| | | |
|2,000--5,000平方米|1个/100平方米|2--3个 |
| | | |
|--------------------------------------------------------------
| | | |
|5,000平方米以上 |1个/120平方米|3个以上 |
| | | |
----------------------------------------------------------------
----------------------------------------------------------------------
| |自动报警或 | |
消 火 栓 | 加压设备 | | 备 注 |
| |喷洒设备 | |
--------------------------------------------------------------------|
按“规范”要| 压力、流量达不 | | |
求设置 |到“规范”要求的要 | 自 定 | |
|增添加压设备 | | |
--------------------------------------------------------------------|
| | | |
同 上 | 同 上 | 自 定 | |
| | | |
--------------------------------------------------------------------|
| | |装有自动喷洒设备|
同 上 | 同 上 | 自 定 |的部位可减少灭火|
| | |器。 |
--------------------------------------------------------------------|
| | | |
同 上 | 同 上 | 有 | 同 上 |
| | | |
----------------------------------------------------------------------
说明:县以上(含县)商业、供销社现有的营业场所按此表配备。新建、扩建、
改建的消防供水部分按附件四要求设置。
附件三 基层供销社营业场所消防设备、器材配备标准
----------------------------------------------------------------
| \ 配备标准 | 灭 火 器 |
| \ |--------------------------------
|营业总面积 \ | 小 型 | 大 型 |
|--------------------------------------------------------------
|100平方米以下 |不少于4只 | 自定 |
|--------------------------------------------------------------
| |1个/50平方米 | |
|100--500平方米 | |1--2个 |
| |不少于4只 | |
|--------------------------------------------------------------
| |不少于 | |
|500--1,000平方米 |1个/80平方米 |2--3个 |
| | | |
|--------------------------------------------------------------
| |不少于 | |
|1,000平方米以上 |1个/100平方米|2--3个 |
| | | |
----------------------------------------------------------------
----------------------------------------------------------------------
| | | |
手抬消防泵 | 消防储水 |漏电报警器 | 备 注 |
| | | |
--------------------------------------------------------------------|
自 定 | 自 定 | 有 | |
--------------------------------------------------------------------|
| | | |
自 定 | 自 定 | 有 | |
| | | |
--------------------------------------------------------------------|
| | | |
1 台 | 60吨以上 | 有 | |
| | | |
--------------------------------------------------------------------|
| | | |
2 台 | 120吨以上 | 有 | |
| | | |
----------------------------------------------------------------------
说明:县以下(不含县)基层供销社及商业部门现有的营业场所按此标准配备。
新建、扩建、改建的营业场所其消防储水要求见附件四。
附件四:《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有关消防储水的规定
114条:工厂、仓库和民用建筑的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同一时间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确定。
一、工厂、仓库和民用建筑在同一时间内的灭火次数应符合表28的要求。
表28 工厂仓库和民用建筑在同一时间内的灭火次数
------------------------------------------------------------------------------
| |基地面积|附有居住区 |同一时间内| |
| 名称 | | | | 备 注 |
| |(公顷)|人员(万元)|的火灾次数| |
|--------------------------------------------------------------------------|
| | |≤1.5 | 1 |按需水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
| 工 |≤100|>1.5 | 2 |(或堆场)计算,工厂居住区 |
| | | | |各考虑一次 |
|    |----------------------------------------------------------------|
| | | | |按需水量最大的两座建筑物 |
| 厂 |>100| 不 限 | 2 |或(堆场)计算 |
| | | | | |
|--------------------------------------------------------------------------|
|仓 库| | | |按需水量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
| |不 限 | 不 限 | 1 | |
|民用建筑| | | |(或堆场)计算 |
------------------------------------------------------------------------------
注:采矿、选矿等工业企业,如各分散基地有单独的消防给水系统时,可分别计算。

二、建筑物的室外消防用水量,不应小于表29的规定。
三、一个单位内有泡沫设备、带架水枪、喷洒设备及其它消防冷却设备时,其消防用水量,应将上述设备所需的全部消防用水量加上本条表29规定的消防用水量的25%,但采用的水量不应小于本条表29规定。
表29 建筑物的室外消防用水量
--------------------------------------------------
| \ \ 建筑物体|
|\ \ \积(米)|
| \ \ 一次灭火用水量 \ |
| \ \ (升/秒) \ |
| \ 建筑物名称 \ \ |
|耐火等级\ \ \|
|------------------------------------------------
| | 厂 | 甲 乙 |
| | | 丙 |
| 一 | 房 | 丁 戊 |
| 、 |--------------------------------------
| 二 | 库 | 甲 乙 |
| | | 丙 |
| 级 | 房 | 丁 戊 |
| |--------------------------------------
| | 民 用 建 筑 |
|------------------------------------------------
| 三 |厂房或| 乙 丙 |
| |库 房| 丁 戊 |
| 级 |--------------------------------------
| | 民 用 建 筑 |
|------------------------------------------------
| 四 | 丁、戊 类 厂 房 或 |
| 级 | 库 房 民 用 建 筑 |
--------------------------------------------------
------------------------------------------------------------------------------
| | | | | |
|1501 |3001 |5001 |20001 | |
≤1500| | | | |>50000|
| | | | | |
|~3000|~5000|~20000|~50000| |
| | | | | |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10 | 15 | 20 | 25 | 30 | 40 |
10 | 10 | 10 | 15 | 15 | 20 |
----------|----------|----------|------------|------------|------------|
15 | 15 | 25 | 25 | -- | -- |
15 | 15 | 25 | 25 | 35 | 45 |
10 | 10 | 10 | 15 | 15 | 20 |
----------|----------|----------|------------|------------|------------|
10 | 15 | 15 | 20 | 25 | 30 |
----------|----------|----------|------------|------------|------------|
15 | 20 | 30 | 40 | 45 | -- |
10 | 10 | 15 | 20 | 25 | 35 |
----------|----------|----------|------------|------------|------------|
10 | 15 | 20 | 25 | 30 | -- |
----------|----------|----------|------------|------------|------------|
10 | 15 | 20 | 25 | -- | -- |
10 | 15 | 20 | 25 | -- | -- |
------------------------------------------------------------------------------
注:(1)消防用水量应按消防需水量的一座建筑物或防火墙间最大的一段计算。成组布置的建筑物应按消防需水量较大的相邻两座计算。
(2)车站和码头的库房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相应耐火等级的丙类库房确定。
119条 当采用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火灾延续时间,居住区、工厂及丁、戊类仓库应按2小时计算;甲、乙、丙类仓库应按3小时计算;易燃、可燃材料的露天、半露天堆场应按6小时计算。
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米。消防水池容量如超过1000立方米,应分设成两个。消防用水与生产、生活用水合并的水池,应有确保消防用水不作他用的技术实施。消防水池与建筑物(水泵房除外)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
注:在能确保连续送水的条件下,计算消防水池容量时,可考虑火灾延续时间内连续补充的水量。


关于国外药品在中国注册及临床试验的规定

卫生部


关于国外药品在中国注册及临床试验的规定

1988年2月2日,卫生部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为加强对国外药品在中国注册以及进行临床试验的管理,维护用药者的健康,促进中外医药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规定。
二、外国的医药研究机构、生产企业或其代理商在中国注册药品、申请首次进口药品的《进口药品许可证》,或为获得某药在中国的病例资料必须按照本规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卫生部药政局)提出进行药品临床试验的书面申请,并获得批准。
三、国外药品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分以下几类:
1.已在国外进行临床试验,但尚未在申请者所在国(地区)注册的新药,为在中国注册而进行的临床试验(不包括麻醉药品);
2.已在申请者所在国(地区)注册,但中国尚未进口使用的药品,为取得《进口药品许可证》而进行的临床试验;
3.已在申请者所在国(地区)获准进行临床试验或注册的药品,为获得该药在中国的病例资料而进行的临床试验(不包括麻醉药品)。
四、第三条第1项所列的新药临床试验结束后,经卫生部药政局审核批准,发给申请者药品注册证明文件,同时可申请办理《进口药品许可证》。
五、第三条第2项所列的药品临床试验结束后,经卫生部药政局审核批准,发给申请者《进口药品许可证》、《麻醉药品进口准许证》、《精神药物进口准许证》。
六、第三条第3项所列的药品临床试验结束后,由临床试验单位将结果报卫生部药政局备案,同时送申请者。
七、临床试验的申请和实施按照《关于审批国外药品临床试验的规定》办理;《进口药品许可证》的申领按照《关于核发〈进口药品许可证〉的规定》办理(首次进口药品在临床试验前已提供的资料可不再报送)。
八、在国外未注册的新药首次在中国申请注册被批准后,申请者须向卫生部药政局交纳注册费,每个品种为3000美元,临床试验及核发《进口药品许可证》另行收费。以上各项费用可分阶段收取。
九、对于尚未在申请者所在国(地区)注册,首先在中国注册的药品,厂商在获准注册后4年内,每年必须向卫生部药政局提交该药品质量及临床使用考查报告(附中文译本)。在临床使用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厂商和临床单位有责任及时向卫生部药政局报告。
十、违反本规定,擅自提供或接受国外药品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的,卫生部药政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条款进行处理。
十一、国外厂商与我国联合研制新药以及进行其它医药科技合作,如在中国进行药品临床试验和注册,但不在国内生产者,亦按照本规定办理。
十二、本规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负责解释。
十三、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黑龙江省道路货物运输源头治理超限超载暂行办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黑龙江省道路货物运输源头治理超限超载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从源头上治理道路货物运输超限超载行为,保护公路完好、畅通,维护道路货物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道路货物运输源头治理超限超载(以下简称“源头治超”)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道路货物运输源头包括下列单位和个人:

  (一)从事汽车生产、销售、改装的;

  (二)从事煤炭、粮食、木材、水泥、沙石等生产加工的(以下简称“生产加工单位或者个人”);

  (三)从事道路货物运输装载的(以下简称“装载单位或者个人”);

  (四)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的人员。

  第四条 源头治超工作应当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协调配合、依法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源头治超工作,并将源头治超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交通运输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源头治超工作。县级以上交通运输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照本办法履行源头治超的职责。

  县级以上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及相关规定,做好源头治超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工业和信息化、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对载货汽车生产、改装、销售企业的监督检查。

  生产、改装载货汽车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按照国家规定和设计规范标定车辆的技术数据。

  禁止销售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载货汽车。

  第八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载货汽车进行登记。对不符合《全国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的载货汽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登记。

  第九条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对载货汽车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对载货汽车的整备质量和核定载质量等有关技术数据进行复核,并如实出具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报告。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无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的载货汽车,不予发放检验合格标志。

  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对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者虚假标定车辆技术数据的载货汽车,应当逐级报请国家有关部门取消该产品《全国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资格。

  汽车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汽车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汽车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召回,并承担相应责任。

  汽车产品因存在缺陷,生产者应当召回但未实施召回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责令其召回。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工业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拼装、非法改装载货汽车行为的监督检查。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拼装载货汽车或者擅自改变载货汽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

  第十二条 生产加工、装载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二)对货物装载、开票、计重等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三)对载货汽车驾驶人员出示的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进行登记;

  (四)建立健全源头治超登记、统计制度和档案;

  (五)接受、协助源头治超执法人员实施的监督检查,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十三条 生产加工、装载单位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为营运手续不全的载货汽车装载、配载;

  (二)为拼装、非法改装的载货汽车装载、配载;

  (三)为载货汽车超标准装载、配载;

  (四)违反规定计重、开票。

  第十四条 有条件的生产加工、装载单位可以在装载场所设置监控设施。

  第十五条 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驾驶人员装载货物时应当配合生产加工、装载单位做好道路运输证和从业资格证的登记工作。

  道路货物运输驾驶人员不得疲劳驾驶。

  第十六条 装载货物的载货汽车,车货的长、宽、高,车货总质量和轴载质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和交通标志标明的限高、限长、限宽、限载标准;其载物不得超过机动车行驶证上核定的载质量。

  公路收费站应当根据有关规定禁止超限超载载货汽车驶入收费公路。

  第十七条 超限运输的载货汽车不得上路行驶,确需在公路上行驶的,承运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交通运输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交通运输部门对生产加工、装载单位可以采取巡查或者派驻的方式实施监督管理,发现生产加工、装载单位装载超过规定标准的,应当责令当场卸载,并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部门实施源头治超监督检查时,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生产加工、装载单位建立治超有关制度、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维护装载、配载现场秩序;

  (三)根据本办法规定,履行报告、移送、抄告义务。

  交通运输部门的执法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但是,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保守商业秘密。第二十条 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建立源头治超工作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通信地址或者电子邮箱。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道路货物运输超限超载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接到举报后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门在实施源头治超监督检查时,发现本部门执法范围以外的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处理,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部门应当每半年将生产加工、装载单位违法案件移送相关部门的情况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交通运输部门。

  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定期将生产加工、装载单位源头治超情况抄告其生产、经营许可机关或者主管部门;生产加工、装载单位的生产、经营许可机关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将生产加工、装载单位源头治超情况作为企业信誉考核的内容。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载货汽车超限超载情况抄告同级交通运输部门。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已作出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未作出处罚规定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生产加工、装载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生产加工、装载单位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交通运输部门责令改正,对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驾驶人员处以五百元罚款。

  第二十七条 交通运输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发现生产加工、装载单位违法行为,不查处或者不移送的;

  (二)不履行报告、抄告义务的;

  (三)索取、收受他人财物谋取非法利益的;

  (四)参与或者变相参与道路货物运输和货运站场经营的;

  (五)不履行源头治超职责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 源头治超相关部门及其执法人员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源头治超工作职责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二○一一年三月一日起施行。